贾赦那叫一个得意,每天恨不得在贾政面前转悠三圈。早些年,贾珠在的时候,贾政只要被兄长刺激了,回过头就找儿子出气。如今,贾珠没了,宝玉年幼,贾政再有气,也只得憋在心里。
很难得的,王氏这次没跟贾政同仇敌忾,在贾瑚能否考中这件事上,她跟张氏和史太君站在了相同的立场上。王氏不仅希望贾瑚能考上进士,还希望他的名次越靠前越好,最好能进一榜三甲。
王氏之所以这么想,并不是她有心和长房和解,而是这段时间的连连碰壁让她看清了一些事情,就是贾家无人出仕,严重拉低了元春的行情,若是有个前途无量的堂兄,当妹妹的也能沾点光。
早些时候,王氏是真的看不上谢五郎和唐三郎,一味认定张氏是要害元春,才给她说了这样的人家。因此当元春征询她的意见时,她毫不犹豫就让她推了,说自己能帮她找到更好的。
可是等到史太君解了她的禁,王氏重新出门应酬才发现,由于王子腾的外任,以及贾政被罢官,原来跟她交好的那些妇人,都不大搭理她了,明眼人都看得出来,荣庆侯府的当家太太是张氏。
更糟的是,王氏能帮元春说到的人家,还远远不如谢家和唐家呢。王氏有点后悔,早知道不该那么快就回了张氏的话,可要她放下面子再去求张氏,她又做不到。蹉跎之间,谢五郎和唐三郎的婚事先后订了下来,谢五郎订的是平原侯的孙女蒋氏,唐三郎订的是国子监祭酒李守中的女儿李纨。
王氏的窘境史太君全都看在眼里,她可以不在意儿媳,却不能不心疼孙女,就跟卓夫人提起了元春的婚事。王氏闻言大喜,她看了那么多人家,怎么就没想起卓家,他们家也是侯府啊。
在王氏看来,只要史太君开了口,卓夫人身为庶女,没有不答应的道理。毕竟,她只是国公爷的庶女,而元春却是嫡亲的孙女。王氏想来想去,竟然觉得元春嫁过去,其实是便宜了卓家。
不想卓夫人虽然点了头,却不愿意让可以承爵的长子娶元春,而是不能承爵的次子。王氏顿时就不高兴了,她嫁给贾政这么些年,最气的就是贾政不能承爵,如何愿意让女儿重复自己的经历,就开口说了几句,说元春原本就比两位表弟年长些,还是嫁给大表弟更适合。却不料卓夫人当了这么些年的侯夫人,早就不是当初任人欺负的小庶女了,人家直接就说了,这个媳妇她不要了。
卓夫人扬长而去,王氏追悔莫及,史太君也被气得不行,痛骂了王氏一顿,说元春的婚事她再也不管了。其实,元春并没到嫁不出去的地步,就是愿意娶她的人家,她和王氏都看不上。
后来,王氏就琢磨上了,元春要想高嫁,原配估计是有点悬了,倒是继室比较有可能。王氏个人觉得,只要是前头没有孩子或者说没有儿子的,填房和原配比起来,也没有太大的差别。
王氏把自己的意思跟元春说了,元春肯定是不想给人当后娘的,但她更不想嫁到一个比现在不如的家庭去,所以犹豫再三,还是扭扭捏捏点了头,然后王氏就扩大范围给女儿寻摸亲事去了。
还别说,降低要求以后,真给王氏找到一家。这户人家姓白,历代都是耕读人家,祖父那辈考了出来,当了个七品县令,父亲和叔父也都是进士出身,眼下分别任着四品知府和五品知州。
王氏看中的那个年轻人名叫白申谅,今年二十四岁,永和元年考中了举人,次年参加会试落榜,在家苦读三年,今年准备再考。白申谅十八岁那年成的亲,新媳妇没福气,过门第二年就去了,死于难产,走的时候还把儿子也给带走了。王氏打听到这些,心下不由大喜,这位白举人,除了年龄稍微大了几岁,再没什么不好的,虽说成过亲,可是没有孩子,也就没有关系了。
白家对元春的情况也是比较满意的,国公府的嫡孙女,说出去就很好听,但是他们提了一点要求,就是白申谅马上要考试,不容分心,两家议婚的话,等到春闱结束再来走程序不成。
白家的要求合情合理,王氏没道理不答应,可她心里始终不放心,就暗暗让人打听了,才晓得白家虽然满意元春的身份,可对贾家无人出仕这点颇有微词,觉得以后在朝上连个呼应的都没有。东府已经是出了五服的,王氏只能把希望寄托在贾瑚身上了,期盼他能考中,给元春的身份加点筹码。
会试过了还有殿试,尽管不淘汰人,却是要排名次的,贾瑚自认为会试过关没问题,考完以后休息了两天就开始准备殿试了。殿试只有一道题,是由皇帝亲自出题,贾瑚凭着对司徒衍的了解,理了几个可能的题目,自己在家模拟起来。他倒不求一定要蒙对,只是准备充分了,才有可能在短时间之内做出完美的解答,就像三年前的苏怡,他无懈可击的答卷可不是简单的临场发挥。
贾瑚的模拟题目刚做了几个,司徒景就派人到贾家传话了,邀请他皇家别院三日游。
打发了传话的小太监回宫,贾瑚立马就不淡定了,司
喜欢红楼之贾家大少请大家收藏:(m.csanma.com),bl文库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