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起, 奢侈之风盛行。像司马鹄这种“自找苦吃”的基本见不到了。所以司马鹄最先这么做的时候, 一些人认为他被打压的太厉害, 一些人以为他脑子有病, 还有些人以为他哗众取宠。
不过当司马鹄考上进士,步步高升之后,现在的“自找苦吃”就成了美谈,成了儒家“修身”的典型案例之一。
宿谊自己是喜欢安逸的人,但他对司马鹄现在的选择是很佩服的。他在给慕晏的信中也提到了这件事。
宿谊非常看好司马鹄, 他觉得司马鹄这是“置之死地而后生”,“知耻而后勇”。若能挺过这种压力, 就会像被打磨过的宝石一样, 绽放出绚烂夺目的光辉。
慕晏吃醋了。
好吧好吧,司马鹄真是棒棒的。那他呢?他难道不如司马鹄吗?
慕晏心想,自己要不要也去考科举?他要证明他比司马鹄更厉害。
皇帝看了宿谊的信之后,才分出心去了解一下这个世家内部争斗中落败被“逐”的“毛小子”。
皇帝也觉得这人不错。
司马鹄出身世家,有才华有人脉;与本家不和, 重用后不用担心壮大司马家势力;能吃苦,能忍,心性好。
如果他能进入殿试,殿试上文章不错,他不介意给司马鹄一个一甲。
一甲中有世家子弟,正好可以安世家的心。
然后慕晏试探的问自己要不要去考科举的信送来的时候,皇帝额头青筋暴绽。
河清这是干什么?不服气?这有什么好不服气的?
在把这封信送给宿谊的同时,皇帝同时给了慕晏一封信,让慕晏“好好工作,别东想西想”。
就算是慕晏,要准备科举,也得潜心读书。人的时间都是有限的,皇帝有大把的事要交给慕晏做,哪有时间给他读书?
何况科考不过是走上仕途的路而已了,慕晏已经在仕途上走得十分顺畅,何必多此一举?
慕晏知道皇帝有暗搓搓的拆他和宿谊的信,但没想到皇帝会因这事给他写信。
不久之后宿谊的信也到了。宿谊和皇帝一样,让他别没事找事。
宿谊劝说的方向和皇帝不同。科考是读书人走上仕途的路,已经是大官的慕晏,就不要跟人抢名额了,这样,被他挤掉的人多可怜啊。
慕晏看着宿谊的信,心里的嫉妒稍稍平息了些。宿谊这信的意思,就是肯定慕晏若是参加科考,必定能金榜题名。
慕晏于是回信,说自己只是开玩笑,并解释自己只是很想和天下读书人比一比而已。
皇帝松了口气。还真怕慕晏撂挑子去读书准备科举。他了解慕晏,知道慕晏前一封信是认真的。
司马鹄的事在京城官宦世家中只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顶多在茶余饭后拿出来嘲笑一番。
锦衣玉食的世家公子,成了一个“山野粗鄙之人”,当然是值得嘲笑的一件事。何况司马鹄在被“司马家放逐”之前,在京中可是很有名气的贵公子。
许多不如司马鹄的人,幸灾乐祸的恶意已经溢了出来。
司马鹄之前虽然被“放逐”,但他照旧有钱,有朋友,过得并不凄惨,所以落井下石的人还只是稍稍讽刺一下,并不会太过分。
但司马鹄现在这样子,不了解的人并不知道司马鹄是“自找苦吃”,以为司马鹄真的跌落尘埃之中了,甚至专门来司马鹄住的小破院子门前来嘲笑。原本还有联系的一些人也立刻跟司马鹄断了交情。
司马鹄便在这种嘲笑冷落中慢慢打磨自己的心。
京城中,最近让人谈论的最多的大事,是世家中的世家,王家那浪荡子王禀居然正儿八经的入朝为官了。
王禀在世家中可是非常出名。
他视礼教为无物,每日纵情声乐,和一些不愿意入朝为官的名士一起,放诞不羁。
王禀并非身上没有官职,皇帝之前甚至给了他实职。不过王禀每日醉酒,不上朝不上班,实职自然只能免了。皇帝为了给王家面子,给了王禀一个虚阶,让他白领俸禄不干事。
这次王禀突然入朝为官,让人以为王家又要做什么事了。
但王家老太爷却病了,王家人人面容严肃,似乎并没有高兴的意思。
之后的事京中世家就更看不懂了。
一日,有人看见王禀一瘸一拐的从王家本家走出来,然后对着紧闭的王家大门咳了三个响头。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王禀和王家起冲突了?
但王家的人嘴很严,谁也不知道究竟在王家中发生了什么事。
宿谊本来也是不知道的。不过有一日,王家老爷子居然亲自登门拜访。
当然,王家老爷子是伪装后悄悄上门拜访的,还是王博源带上门的,把宿谊吓得不轻。
还好宿谊现在装逼已经装习惯了,才没有在脸上露出被惊吓的表情。
王承面容看上去比宿谊曾经在王家看见的时候苍老许多,好似经受了很大的打击似的。
王博源悄悄退出门外,屋内只剩下宿谊和王承两人。
宿谊觉得这气氛实在是太凝重了,他需要做点什么来减轻一下自己的心理压力。
但宿谊想不出来。
就在宿谊冥思苦想的时候,王承率先开口。
“宿天师,有家族会长盛不衰吗?”
正在走神的宿谊想了不想就答道:“孔家。”
喜欢盛世国师请大家收藏:(m.csanma.com),bl文库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