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是睡不着,翻开朋友的包,找出他的户外节能手电筒,开始翻阅后面书架上的书籍。泰缅地区寺庙里有藏书的不多,这个房间应该是这个寺庙的书房,如果用国人的庙宇来说这里就是藏经阁了。
书架上基本全是佛教经文居多,有蝌蚪文似的泰语版,能读而不懂的缅语拼音版,也有中文版,还有不少的藏文版,中文版经书后面还有好几页资助印刷出版的佛教信徒名单。最后竟然还找到一本1928年出版的英文版圣经马太福音,看出版商貌似是英国。
对经书不感兴趣,而且我也只懂中文,其他语种都在幼儿园初级水平,看这些专业性很强的经书,对我来说无疑是瞎子摸象。
虽然自小比较喜欢古代汉语,历史方面的书籍,但对于模棱两可,机锋禅语中文经书并没有多大兴趣,就在我百无聊赖准备关掉手电筒继续数绵羊的时候,最下面一本厚厚的书引起了我的注意,黑色硬面封皮,四个烫金汉字:四书备要,抽出来简单翻阅,中华书局出版,字体是繁体,可惜书籍后面封皮缺失,书页也像是被撕去不少,而且整本书皱皱巴巴,像是在水中浸泡过又被人暴晒的样子,只有封面还算完整,不过边角也是磨损严重,看起来像是有些年头的样子,即便不是大陆解放前刊物,就是台湾香港近代出版估计也超过二十年以上了。
继续翻阅,竟是周易,尚书,左传,论语等古典经史的古人注解版,注疏作者大多为唐汉文人,于是仔细阅读,心内狂喜,这些唐汉文人对于古籍的注疏不但见解独特,一语中的,而且少有讹谬。即便观点不同,词义表达也多大同小异,达意明朗。不像是现代版的古文注解那样,不同作者注疏差异巨大,更有甚者,同话不同义,注疏意思南辕北辙,截然相反,也不明确孰对孰错,读者看完如坠云雾。
打着手电一页页看去,当看到春秋左传一节时,书内竟然夹杂着十几页泛黄的纸片,纸片上写满了密密麻麻的文字,不是印刷体,而是用毛笔写的行草。这些纸张显然也遭受过水浸湿或是雨泡,字迹多有洇透导致模糊不清,而且纸张与书籍粘连较多,每张纸的侧面都有一块明显的缺损,除了前面几页保存略好,到了后面书页中夹杂的都是小块的碎纸,每张纸上面仅有一两个字,早已看不出写了什么。
这种情形,显然是写有毛笔字的纸张浸水,有人将纸张分开后直接夹在了书中,让书纸吸干水分,干了之后,便出现了粘连。
想到这里,有点小小兴奋,这应该是一封书信,也许是一份藏宝图,否则怎么会神秘的藏在一本古书里面呢?缅甸虽然是中国邻邦,但此地处缅中靠西,与印度搭界,远离中缅边界,所以懂中文的人不多,说不定我是第一个破解者,也说不定真能挖到宝藏,想到这里,自己更是兴奋不已。
于是从头细细阅读,字体应该是楷书,楷书是明朝中期开始流行的一种官方书写形式,但里面除了前几个字写的比较工整外,后面写的很是潦草,多有通假字,或许是错别字,字体也算不上秀美,看起来并不像是常年用笔的文人,饶是一向自诩对汉语汉字多有造诣的自己,竟然有多数潦草字体并不认识,即便是连蒙带猜,看的也是糊里糊涂。
前面两页纸中书者开头是本真二字,后面此二字多次出现,还有两次提到了临安府夫君庙,看来此人与此庙有关,而且这文字是出现在寺庙之内,应该是一位叫做本真的和尚来自临安府夫君庙,云游到缅甸地区,遇到了事情,然后书信一封,想找人带回大陆,结果未能如愿。或者是收信人是叫做本真的和尚也说不定。
第三页开始着重强调运气法门的情况,且用圆圈注明子时出现,卯时最为浓厚,辰时彻底消退,其他时辰微不可感。并且感叹生不逢时,在这阴阳不明,乾坤灭世之年,导致本真术业无成,内气殆尽,渐现体衰,不能穿越恶沼,回返受箓故地等等。在所有纸张中,这一页破损最轻,字迹清晰,所以蒙的意思也最通顺。只可惜这是他的感悟,并非修炼的口诀法门,否则我不拍照留念也一定用笔抄下来,回去炫耀一番。
前三页中乾坤之之和天地之之两个词多有提到,分析后觉得最后一个字不是之而是气,应该是天地之气,乾坤之气。但也不知所谓何物?想来此人是一名气功大师吧,而且是类似于那种比较能吹牛的一种,什么乾坤之气,还好没说洪荒之气。最后的零散纸张中,又出现一次本真二字,但后面明确相连的是个人字。连起来读应该是本真人,本真像是和尚的名字,但加个人就像是一个道士的称谓了。于是返回去仔细看,确认前面开头第一句是本真人是。。。。而不是刚开始理解的本真后面两个点的式。
看了半天,也不知这些字代表了什么意思,不像是先前认为的信件,更像是一封遗书。不过现在自己可以肯定的是这东西和藏宝图八竿子打不着了。
想到此,顿觉寡淡无趣,困意袭来,于是把书放在木箱上,关掉手电躺了下来,脑袋想着明天是不是偷偷的装包里把这本书偷走再研究研究,实在不行用相机全部拍下来,可惜电池没电了,想着想着人就进入了梦乡。
很难受的被朋友拉起来,天色已是大亮,看看表五点一刻,顾不上洗漱,背起包跑向寺庙外的土路上等候一天经过一次的货运车,这
喜欢仙实录请大家收藏:(m.csanma.com),bl文库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