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唐谁都知道,八年来昭平侯府实实在在的做到了与国同休,与国同戚,开国时第一代昭平侯赵侯爷为大唐立下了汗马功劳,因为某些明白或者不明白的原因,高祖皇帝只封了个侯爷。太祖时国家危难,边患四起,内忧不断,二代侯爷毁家纾难,帮太祖稳住了朝堂和国政,当太祖意欲追封为王的时候,二代侯爷却闹个性了,拒了圣旨,还毫不客气的说:二代之力比起一代之功犹如云泥之别,一代都只能封个侯爷,他这二代出的这点力还能有个侯爷当当已经是相当的惭愧了,那敢要当王的想法,于是昭平侯又当了一年。从四代到九代侯爷的这两年中,大唐局势不稳,而且是相当的不稳,外有强敌崛起时时入侵,内有江湖草莽人士呼啸折腾扯大旗,大唐多次岌岌可危,国将不保,庙堂受辱,生灵涂炭。而一代代的昭平侯总是坚定的站在李唐的身后,每每扶大厦于即倾,一代代的昭平侯及昭平侯府的人前赴后继,为国效力,为国死命。以致昭平侯及昭平侯府人的征战事迹及英雄壮烈,让后人回想起每每都让人竖然起敬,也每每让人唏嘘不已。这两年昭平侯府让世人和大唐心目中竖起了一个昭平不绝,大唐不倒的形象,而代价是昭平侯府的祖坟范围扩大了好几倍,经常是兄长进了祖坟没多久,的坟头又立起来了,立在家祠里的灵牌为一排一排的多的数不清。前几代皇帝和侯爷励精图治,奋发图强下,从十代侯爷开始,大唐国力渐强,而九代侯爷的英年陨落和年幼的十代侯爷让当时的宣宗皇帝有了不一样的想法,前几代侯爷多壮烈,让十代侯爷人丁凋零,皇帝当然想树立一家的权威。和平时期,天威之下居然有一个昭平侯在眼皮底下,平白的拉低了李唐在世人心目中天子不可亵渎的形象。于是宣宗这一代便没有了昭平侯,虽然没有了先帝时期强敌环伺的压力,但是宣宗皇帝忽视了昭平侯府对江湖武林的压制,侠者以武犯禁,突然间头顶上的天幕消失,被压制已久的武林秩序瞬间无序起来,江湖厮杀四起,武林门派林立,谁也不服谁。四大门派,八大剑派,十二奇宫轮番上演,武林纷争,江湖仇杀,让官府疲于奔命。三十年的烟雨最后以吕四娘刺杀宣宗皇帝,形成了一个谁也不管谁,但谁也不惹谁的江湖而告终。其实朝廷也不得不加紧结束武林的纷争,因为随着宣宗被刺,让早已对宣宗不满的宣宗的叔伯侄子们的矛盾显露无疑,于是出现了七王争位,也就是史上最血腥的七王叛乱。叛乱的三年中,国家四分五裂,征战不休,民生调离,天下户口减半。于是显宗皇帝请回了被流放到岭南捉大象的昭平侯。第十一代的昭平侯在岭南山林里捉惯了大象老虎,几乎没费多少力气便平息了武林的争端,继而争拉打取,横扫七王。然后昭平侯府的家祠里又添了不少的灵位,之后的昭平侯府一直人丁不旺,每每到昭平侯府后继不多的时候,往往国家朝堂不安,四海不平。当昭平侯府人口兴旺时,国家便四方靖平,八方雌伏。然而即使昭平侯府人丁最多的时候也不过是四五口继承人,终于风风雨雨的熬到着第二十四代昭平侯爷的时候,老来得子的第二十三代昭平侯也撒手人寰,留下了襁褓中的不懂人事的昭平侯。那一年,据宗人府考究统计李唐家子孙已过十万的建武皇帝李治即位,他同时面临着李唐家子孙过多,而昭平侯府后继无人的难题,而这个头疼的问题一直困扰了他十四年,从他当太子的那年开始,他的父皇,帝师们,朝廷重臣们,还有民间那些年过七十的老人团们,由始至终都在他耳边不停的提醒着他要如何抑制李家子孙的人口增长和如何要千方计的增加昭平侯府的人丁,十四年来,这个问题折磨的他不知道起了有消了多少口毒脓包。
而现在的问题是昭平侯府只剩下一个未成年的小侯爷,而且这个小侯爷还不见了。
皇帝李治感觉自己嘴里刚消不久的溃疡又要起来了,光着身子走来走去也不怕赤裸着的阳物在空气中晃来晃去的冰凉,也风干了粘在上面的不知道是他的还是淑妃的淫液。此时刚稍稍擦干净身子的淑妃刘秀看着大失方寸的李治,便披了一件白纱衫子款款的走到了皇帝旁边,轻轻的跪下说:陛下,请勿担忧。臣妾和昭平侯自小相识,前几天还给臣妾的信里面说要去焚香山的凤凰宫瞧自己的未婚妻。昭平侯虽然打小就性子自由了些,但也是聪慧有加不输先人,陛下只要宣侯府的管家过来问问侯府里都是缺了什么人就知道了。
李治一听觉得有理,就立马要宣昭平侯管家。这是才发现这是内廷。其实他李治此时也是被突如其来的事情急昏了,冷静下来就发现事情其实也没有想象中的那么严重,只是这件事请听起来很吓人而已。
此时一旁的黄公公回道:承淑妃娘娘提醒,老奴方才问过了,说是小侯爷出游只带了贴身的侍婢一名。侯府的威武大将军随后跟上去了。
其实黄彦就在来的路上便问过了管家了都是谁跟着一起不见的。这时候是给圣眷正浓的淑妃的情面。将小侯爷的失踪说成出门远游也是一种安定人心的说法。
李治此时也冷静下来了,虽然第二种说法性质要完全不一样了,但是人还是不见了
喜欢【春锁宫帘】请大家收藏:(m.csanma.com),bl文库网更新速度最快。